“明日鄭西之于,必同于今日鄭東之于鄭州”、“鄭西崛起正其時、鄭西有為當其時”、“十年鄭東 十年鄭西”、“未來十年 鄭州向西看”、“商務向東 生活向西 揭幕鄭西黃金十年”、“鄭西,下一個十年鄭州人購房的首選之區”……2012年4月,因多家省級研究機構和本報聯袂主辦的“2012年鄭西發展高峰論壇”,這些鮮明觀點和思想不僅成為此次論壇上與會專家和政府官員的共識,而且因省會數十家媒體的密集報道而成為鄭州市民今春的流行語和關鍵詞,正可謂:今春勁吹鄭西風,鄭州翹首向西看。
宜居健康城示意圖
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今有得中原者得全國。中部崛起、中原崛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中部崛起看中原,中原崛起看鄭州。鄭州,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經濟總量大省、旅游資源大省的省會,作為中原城市群的龍頭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理當擔當橋頭堡和排頭兵、主力軍的位置和角色。在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務實穩健推進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課題,鄭州都市區恢弘藍圖繪就、揚帆出海,鄭州新組團建設倚馬可待、躍馬揚鞭的當今,鄭州市城市決策者們響亮地提出了鄭州要建設成為1500萬人口的國家級區域中心城市這一宏偉目標,并科學地構筑鄭州“一心兩翼”、東西比翼齊飛的城市發展思路。
城市發展有著內在的規律和鮮明的理念、特色,那就是科學、統籌、全面。綠色、和諧的規律以及錯位、特色、互補的理念。鄭東新區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建設,用生動而鮮活的實踐締造了城市的傳奇,書寫了城市的經典,成為全國新區建設的標桿和樣板。作為城市展翅高飛的另一只翅膀,借力政策賦予的東風,鄭州城市發展的車輪已行至鄭西,鄭西歷史性地站到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上。鄭西欣逢天其時、地其利、人其和的良機,面對撲面而來的滾滾春潮,正闊步前行,駛入了天朗風清的萬里晴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助推鄭西崛起的“政策之門”,就是《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
天時源于地利。鄭西特別是臨近鄭州的滎陽東部和南部,獨具優越的交通優勢,自然成為鄭西崛起的先行者和先導區。
充滿鄉間野趣的新田大道,將田園與城市融為一體
路其達 立體交通網 帶動鄭西飛
如果說城市發展,規劃先行,那么,交通規劃便是先行中的先行,在整個城市規劃體系中處于舉足輕重、牽一路而動全局的作用。道路通,則百業興。道路,將城市伸向遠方,讓鄭西融入鄭州,直面全省,連線世界。
眾所周知,在縱橫交錯的鄭州交通體系中,鄭西的交通呈立體狀,組成由縱向環道(西三環、西四環和規劃中的西五環)、橫線軌道(地鐵)、橫線主干道(鄭上路、中原西路)、高速公路(繞城高速、鄭堯高速)、快速路(新田大道)的立體交通網絡,讓鄭西滎陽輕松通達鄭州市區、鄭東新區、新鄭國際機場。隴海路和航海路作為連接城市西東的兩大橫向主干道,現在止步于西三環,成為名副其實的“斷頭路”。如何讓這兩主干道不再“斷頭”,成為城市東西兩翼發展的“流動血脈”,為鄭州都市區建設輸送動力源,2010年3月24日,鄭州市規劃部門公示了隴海路和航海路的規劃信息,告知隴海路和航海路將向西打通到西四環,更讓人擊節贊賞的是,其中隴海路的規劃路段將全程高架。好事頻傳,在宜居健康城的規劃出爐之后,隴海路西延又順勢而為,過西四環直接西延至滎陽,終點止于省道232,全線連接宜居健康城,目前工程已經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同時作為建設路西段的鄭上路也將擴建擴寬,升級為高標準道路,深入宜居健康城腹地。至此,連接宜居健康城的道路樞紐驟然翻倍,其交通便捷度更是如虎添翼。
如果說隴海路、航海路的西延和鄭上路的擴建對宜居健康城建設是雪中送炭的話,那么生態廊道建設則是為宜居健康城錦上添花。今年3月6日,市委書記吳天君在鄭州市新型城鎮化工作推進會議上強調,交通道路和生態廊道建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鄭州都市區的基礎工程、富民工程、士氣工程和能力工程,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站位,發揮政治優勢,堅持依靠群眾,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以大刀闊斧、勢如破竹的氣勢,迅速掀起交通道路和生態廊道建設熱潮。記者驅車在中原西路上看到,臨路的建筑物一一被拆除,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條花香滿徑、美不勝收的生態廊道在鄭西盛開。
波光瀲滟晴方好 湖光山色洞林湖
不僅如此,記者獲悉,位于鄭西的西三環和西四環、中原西路、鄭上路,以及正在施工西延的航海西路、隴海西路等都將納入“二環十五放射”的生態廊道建設范圍之內,這些道路規劃紅線60米,綠線雙側各50米,共計路寬160米,雙向10車道,主道輔道交相輝映,屆時行駛在西四環、中原西路,宛如進入一幅長畫卷,綠色掩映,花香馥郁。
鄭西的立體交通路網帶動鄭西起飛,鄭西的生態廊道建設更為鄭西增光添彩。但是,毋庸諱言,橫亙在鄭州市民心頭的心理上的“交通阻塞”是不是就此消除了呢?因為某種意義來說,只有實現心理上的交通暢通和空間上的交通便捷的和諧統一,才能真正讓鄭西的發展贏在起跑線上。
“我看天上的云很近,看你很遠。”上個世紀80年代,詩人顧城的一首《遠和近》,道出了空間上的距離在人的心理中是相對的這一樸素的真理。此言不虛。十年前,在鄭州人眼中,北環很“遠”,是一道“天塹”,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談北環而色變,視北環為畏途,可是沒過幾年,城市快速“北移”,北環沿線樓盤拔地而起,環內環外價格相差無幾,人們方始發現,北環已經成為一條市內的主干道,北環近在身邊,如同我們身上的血脈;八年前,當位于市中心區的天下城一房難求、房價飆升的時候,僅僅因為當時的107國道的阻隔,貪戀城區的人們不愿越雷池半步,位于鄭東新區商務內環路的金成陽光世紀,這個鄭東新區第一個奠基、第一個開盤的商住兩用房的項目,售樓部上演著“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不僅鮮有客戶問津,每平方米2200元的團購價也無人喝彩,就連該項目的置業顧問也戲謔地稱前來購房者是“天下第一號傻瓜”。幾乎就在轉瞬之間,好像一覺醒來,鄭州“東擴”的“魔棒”點土成金,神話般地崛起一座新城,CBD更是寸土鉑金,內環、外環的商品房、寫字樓皆成“絕版”,就算是踏破鐵鞋,夫復何求?價何以堪?彼一時,此一時,不僅錯失良機的人們后悔得腸子都綠了又綠,金成陽光世紀的售樓小姐更是驚呼:“我們才是天下第一號傻瓜!”
時至今日,錯過了北環、錯過了鄭東的人們,是否還要一錯再錯,錯過鄭西呢?采訪中,不少現時居住或租住在鄭東、工作在傳統中心城區或鄭東的受訪對象坦言:西區房價合理,自然風光好,環境宜人,特別是洞林湖新田城,有山有水,非常難得,但是唯恐距離太遠,交通不便,所以心向往之不敢啟程。然而當記者告訴他們從中州大道經北三環、西三環轉入中原西路、新田大道,非高峰期只需30分鐘即可到達洞林湖新田城項目時,大部分受訪對象睜大了驚奇的眼睛,以為記者是在天方夜譚,因為飽受市區堵車之苦、苦不堪言的人們,為了驅車輕松上下班,寧可舍近求遠。而當記者告知他們車行繞城高速不收取過路費、繞城高速在洞林湖新田城周邊的多個路口均可以開設出入口這一消息時,聞聽者莫不嘆為福音。
毗鄰洞林湖、藏風聚氣、有“九龍聚首”之稱的洞林寺
當然,對于生活、工作在鄭州市區西部的人們來說,與其穿越城市的兩端,每天疲于奔命地東奔西突,當然不如就近在鄭西滎陽置業。個中的便利,他們定然會露出會心的一笑。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劉社認為:“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和一定的規模時,交通意義上的時間距離、心理距離遠比空間距離更為重要。只有當人們從心理上消除了空間距離的‘遠’,接受了時間距離的‘近’,物理學意義上的交通道路才能賦予超常的價值。鄭西發展的課題告訴我們,不僅要延伸道路、擴建道路、美化道路,還要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和切身的駕駛體驗,讓人們從觀念上認知鄭西發展帶給這個城市和市民的福音和便利。”
鄭西崛起,不僅得益于政策的高地、交通的通達,更是得益于其獨具的山水、人文資源。
地其利 山水優美地 宜居數鄭西
鄭西,從地理地貌上說,正處于第二級地貌臺階前緣,這里不僅擁有小面積的平原,更有丘陵、坡地、山地等眾多地形,這樣的地貌雖不適合農業生產,但卻是人居和生活的適宜場所,非常適合進行大規模地成片區的新城建設,更是代表全球城市發展方向和人居終極理想的田園城市的不二之選。長期關注、調研并多次深入鄭西洞林湖周邊溝壑、山川進行實地考察的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在此次論壇現身說法,語驚四座:“這里具有無可比擬的生態環境優勢,上游水源充裕,植被林木茂密。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鄭州西邊尤其是西南區域,基本上都是淺山丘嶺、荒溝荒坡地形地貌,優質耕地面積較小,在這里發展產業、建設城市,最符合不犧牲農業和糧食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這一中原經濟區的基本理念。因此,鄭州西區的發展一定要定位為建設宜居城市、建設田園城市,一定要高度重視鄭州特別是鄭州大西南方向淺山丘陵、荒溝荒坡的資源價值,這是鄭州今后幾十年、幾百年應該著力發展的空間所在。”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命脈。有水才有靈,有水才能韻,有水才有氣。在缺水而干涸的鄭州,到哪里去找尋“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心湖?鄭州人曾經踏破鐵鞋無覓處,但是當你沿著寬闊平整的新田大道南行9公里,你會得來“全不費不工夫”的發現,一池澄碧的湖水就在你的眼前浮現,就在你的心間流淌,這就是傳說中的水域面積近千畝、鑲嵌在鄭西南版圖上的落入凡間的鄭州銀河灣——洞林湖。“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有了波光瀲滟、水波不興的洞林湖,鄭西在鄭州一枝獨秀,有水則靈。
“既擁有距離鄭州市區最近的地理之利,又有便捷的交通網絡,加上山水資源俱佳,以宜居健康城為核心的鄭西區域將諸多優勢匯聚一身。以洞林湖·新田城這一鄭西標桿項目為例,這一項目區內不僅涵括了近1000畝水域的洞林湖,1200畝的生態濕地,還有大面積的森林草地,區域內以坡地和丘陵為主,落差在100米左右,極其適合人居。”早在五年前就明確提出鄭州應該向西發展的劉道興在論壇上再次明確指出:“根據區域特有優勢,鄭州西區的發展就要打‘宜居’的牌,走一條具備自身特色的鄭西建設之路。”在此次鄭西發展高峰論壇上,省政府參事、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泰森先生談起鄭西南山水之美麗之豐盛,力挺劉道興院長的“宜居鄭西”強音。
在專家們看來,承載著為鄭州都市區上千萬人口提供健康、養老、度假、休閑功能的宜居健康城之所以選址鄭西,鄭州向西至滎陽區域內山水交融共生的生態環境居功至偉。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休閑、養生、度假尤其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態資源優越成為發展健康休閑類產業的重要環境支撐。就此而言,宜居健康城所在鄭西區域硬件環境堪稱出類拔萃,區域內擁有‘四庫一河’濱水資源,同時臨滎陽南部淺山丘陵區,有豐富的森林和生態景觀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適宜休閑度假、養生旅游、療養康復。”鄭泰森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正是有了鄭西獨具的自然資源、優美的山水環境,國家投資數千億元的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在這里選址,以期保證南水北調的水質。和生態廊道建設相呼相應,沿著南水北調的渠干道,一條寬度400米、長度42.6公里的綠化生態帶,從南向北斜穿鄭西,為鄭西披上一抹美麗的綠紗。鄭州城市規劃還指出要在靠近市區主要出入口節點配置適量景觀型綠地,在靠近居住區或人流量較大地區建設公園型綠地,逐步形成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的生態景觀帶。屆時,一個天然的生態綠地,一座無可比擬的鄭州后花園將在鄭西優雅綻放,這里鳥語花香、樹林茂密、湖泊掩映、水草豐盛、氣候宜人……
鄭西不僅有著優越的山水資源,還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洞林湖因洞林寺而得名。有“天中三林”之一之稱的洞林寺,與洞林湖毗鄰而立,三面為丘陵淺山所環繞,上風上水,藏風聚氣。由于其勢蜿蜒,其形如龍,據相關資料記載,此處被稱為“九龍聚首”之所。洞林寺自東漢末年坐落于此,至今1800余年,雖時間久遠卻長盛不衰,尤其是在明代,被欽定為皇家寺院,香火鼎盛,至今興盛,“風水寶地”之說由此流傳。如今,洞林湖區域成為鄭州市民休閑踏青、修身養性的至佳場所,周末假日游人如織、絡繹不絕。
鄭州,向西,惟鄭西宜居,惟鄭西方能建設田園城市,惟鄭西締造宜居生活。敬請關注明日同一版位的后續報道:“鄭州向西,西有田園城市”。
宜居鄭西咨詢熱線:0371-87099999 65736666
天其時 政策之門開 紫氣向西來
去年的金秋時節,鄭州市第十次黨代會開幕式上,作為此次黨代會的一個重要議題,《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草案)正式發布新鮮出爐,并進行討論審議,這標志著鄭州都市區建設的藍圖正式繪就,鄭州都市區建設開始揚帆啟航。
今年2月5日,鄭州都市區建設的行動指南——《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經鄭州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實施,鄭州都市區建設大幕盛大開啟。《綱要》正式制定了鄭州都市區的總體布局是“兩核六城十組團”,明確了“組團式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和“一心兩翼”的城市發展思路,并鮮明地將各個組團定位為“宜居”,鄭州將闊步邁入宜居城市之列。作為鄭州都市區的“兩核”,鄭州新區被定位為核心增長區,中心城區被定位為省市政治文化中心、現代商貿服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核心區,中心城區將沿鄭上路—建設路—金水路—鄭開大道、中原路—東西大街—鄭汴路兩條軸線形成中心城區東西向發展軸,構建城市發展核心區域。尤為重要的是,《綱要》將滎陽和上街劃入中心城區,成為兩核之一的“中心城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此,“鄭滎合城”已從媒體的熱議、人們的熱盼變成鮮活的現實,不出鄭州、已然到了滎陽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切身體驗。
作為離鄭州最近的一個轄縣,滎陽得風氣之先。在鄭州都市區總體布局中,滎陽被定位為“十組團”中的宜居健康城新組團。宜居健康城作為鄭州都市區建設的破題之作,是鄭州市委、市政府禮獻給滎陽的政策高地,這標志著一個宜居宜游宜業的新滎陽正在被鄭州主動攬入懷中,以領跑者的英姿走在鄭州的前列。
宜居健康城位于滎陽市東部和南部,總面積117 平方公里,起步區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去年7月28日,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擔綱的鄭州宜居健康城總體規劃方案將在鄭州市規劃局進行專家評審,宜居健康城的規劃方案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建設成山水交融的宜居城市、功能復合的健康城市、人文宜居的幸福城市,并具備三大功能定位,即全域式健康產業基地——服務中原經濟區的醫療保健集聚區;復合型健康醫療中心——面向鄭州都市區的醫療綜合服務區;生態化健康宜居組團——引領鄭州包容性增長的和諧宜居區。
按照宜居健康城這一初步的總體規劃,鄭西滎陽不僅因其獨具山水資源、人文資源、健康資源而實至名歸地成為“鄭州西花園”,更將成為鄭州最宜居的健康城市、幸福城市。
從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宜居健康城,我們分明觸目到了鄭西崛起的政策之手的助推力量。有了這些政策的“高地”,鄭西崛起不僅指日可待,而且正當其時。誠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房地產研究所所長李曉峰教授在論壇演講中所表明的那樣:“城市發展有規可循,那就是政策一傾斜,區域就快速發展甚至騰飛;政策一偏廢,區域就處于洼地,甚至落伍。鄭東得益于政策的傾斜,迎來了十年的快速發展;現在政策的陽光已經西移,鄭西必將如日中天。再一點,過去城市的發展無序膨脹,盲目地求大,攤大餅式的發展,結果帶來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帶來了交通、醫療、教育、環保等諸多城市社會問題;現在鄭州的決策者們提出了新組團的城市發展方向,特別是宜居健康城的規劃和建設,必將為鄭西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鄭西好借力,直飛入云天。”
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在論壇上更是大聲疾呼、擲地有聲:“在過去十年實現了鄭東新區飛速發展之后,向西發展,實現鄭西崛起,是鄭州都市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內容。”
政府之手、政策之力、專家之智、媒體之聲,合力奏響了鄭西發展的“春之聲”。在這個鄭西“春之聲”的合奏中,民聲、民意也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和表達。談起鄭西,在鄭州西區工作數十年的汪先生其言也切:“我從記事時起,就上學、工作、生活在西區,我對鄭西有著深厚的感情。過去說鄭西是城市西貴,后來一度落寞,和更多的鄭西人一樣,我非常心痛。看到《鄭州日報》關于鄭西發展論壇的報道,我看到了政策的曙光、看到了鄭西的前景,我激動不已。特別是當我知道鄭州市委、市政府沒有東遷計劃,仍將堅守鄭西,對西區不拋棄不放棄,我更加興奮不已。鄭東大發展,鄭西不落后,作為鄭州市民,愿意為鄭西發展竭盡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