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一條關于“東區、西區誰更宜居”的微博,在網上引發熱議。一時間,關于“到底是東區宜居還是西區宜居”的爭論,不禁再度升溫。
事實上,關于鄭東與鄭西的“宜居之爭”,早在兩年前就已有之。因為,隨著鄭東新區可開發土地的日益減少,以及房價的急劇高漲,鄭州西區的價值與優勢不斷凸顯,并被挖掘。因此,有一種觀點普遍認為:商務向東,生活向西。
鄭東與鄭西之爭:
商務向東,生活向西?
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立交車水馬龍,高端寫字樓、高檔公寓酒店、商務內環、商務外環、國際會展中心……這些描述讓人瞬間聯想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大都市的繁華和繁榮,很少會有人說這就是鄭州。
然而,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在鄭州的確有這樣的地方,并且它不是一條街道、幾個樓宇,而是大面積、全方位的整個區域:鄭東新區。
只是,在鄭東新區辦公的人越來越感受到,這里辦公條件雖然舒適、現代,但是生活起來麻煩太多。
不少居住在鄭東新區的人都有著這樣的煩惱,看病難、上學遠、買菜不易、購物不便,而工作在鄭東新區的人,則覺得吃飯難,出行難,“如果沒有車,出門就是難于上青天”。
更有媒體報道這里幾乎就是一座“空城”:過多的高樓大廈,過低的入住率,導致街面空曠,市面冷清。
雖然隨著鄭東新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這些情況得到了部分好轉,但是在這里人與自然的分離、人與生活的隔膜還時常上演,讓人記憶猶新:過于密集的寫字樓導致上下班時大量的人群集中,太遠的距離讓眾多上班族飽嘗等公交、擠公交之苦,炎炎夏日、獵獵寒風中這樣的景象成為鄭東新區街頭讓人揪心的一幕。
“富是富了,但是人的生活更辛苦了、工作更勞累了……生活原本不止工作,生活原本可以更美好。”某公司高管陳先生感嘆道,“我是從南方來到鄭州的,對此我深有體會。”
陳先生認為,真正的生活,應該是在一種悠閑、健康的狀態中。這才是大多數人所向往的。相比之下,鄭州西區優越的環境,成熟、合理的人居生活配套,應該更適合人們居住。不過,它的價值才剛剛被一些有遠見的人發現。
規劃改變格局:
宜居健康城讓城市“西貴”
的確,在過去的十年里,鄭州整體規劃一直向東傾斜,因此鄭東新區的發展受到了極大關注。與之相比,鄭西的發展一直被忽視。
正是在如此大的關注下,鄭東新區一直引領著鄭州的房價,并成為鄭州以及整個河南一個“寸土寸金”的黃金之地。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半個世紀以來,鄭西一直是鄭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鄭州曾經是全國十大紡織基地之一,素有“紡織城”之城,從國棉一廠到六廠幾個大型的紡織廠都集中在鄭州西區。
可是,隨著改革浪潮推進,國有體制改革,西區經濟發展呈現急速下滑,紡織能力從占全省50%下降到不足5%,連年虧損的不僅有棉紡企業,還有二砂、電纜廠等,老西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滯后乃至嚴重虧損地步。消費水平下降,商業沒落,商務配套極致缺乏,西區越來越淡出人們視線。
然而,由于東部的居住成本和商務成本日益增長,又使得城市資源逐漸向西流動。加上西區原有的山水生態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該區域極高的宜居性與舒適度,因此鄭州“東高西洼”的格局開始逐漸改變。
尤其是2011年歲末,鄭州都市區的破題之作——“宜居健康城”規劃橫空出世,讓這種城市的萌動更具動力和支撐,曾經落寞的西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讓人們對于鄭西新城即將發生的“巨變”充滿了期待。
“宜居健康城” 規劃是要通過集中以鄭州大學醫學院等優勢醫療資源和相關的休閑療養產業規劃建設“宜居健康城”,以完善西部新城健康休閑功能,帶動鄭州西部地區的發展,進而提升鄭州都市核心區的綜合服務功能。
而這個“宜居健康城”就選址在西部新城區滎陽組團的南部,鄭西客運專線南、隴海路西延長線北、西南繞城高速西,用地規模約117平方公里。
因此,“宜居健康城”的橫空出世,給鄭州西區、滎陽、上街之“鄭西黃金走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其快速發展加足了馬力,也給追求“健康宜居”生活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版圖。
居住觀念更迭:
宜居鄭西,離塵不離城
居住的觀念總是不斷更新的,在城市待久的都市人,越發向往城外的輕松生活。
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人口急劇膨脹,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急劇污染,同時交通也變得擁擠不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尋找更適合城市發展的模式,這時基于自然、生態環境下的近郊地產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在鄭州,隨著市政配套、交通條件的完善,越來越多的郊外項目依托特色地形,依山傍水間一個個拔地而起,既在生活上滿足了置業者的需求,也在整個宜居環境中,平添巨大價值。
因此,“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筆下的景象,不再只是文人墨客追逐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當今都市人的“理想居所”。
縱觀整個鄭州,似乎這種理想之下的生態大盤,在城市的東西南北四個角落,皆建而有之。它們大多集中在四環以外、車程半小時以內的地方,只是各區域發展不盡相同。如東區的雁鳴湖,已有開發商在此圈地,另外還有金沙湖、鴕鳥園等,但是業態、功能相對單一;北區開發已成氣候,但是北環交通擁堵是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南區龍湖,似乎離城區又遠了些……
“相比之下,鄭州城西的交通更加便利,60米寬的中原路是鄭州西區的景觀大道,還有鄭上路等,鮮有堵車現象發生。同時,西部的自然資源也可充分利用。規劃中的7000畝西流湖生態綠化長廊、占地860畝的鄭州市植物園,還有南水北調景觀帶,生態、文化環境也相當不錯。”在業內資深人士看來,未來西區的發展、升值潛力巨大。
而距市區僅30分鐘車程的洞林湖•新田城項目,以原生態為主導,把居住、商業、農業、教育、旅游、度假等有效嫁接起來,將建成一座功能齊全、國際現代的田園城市。這些優質、完善的配套設施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世界各地的城市文明。
正如9月14日的這條微博所言,“鄭東說,我有CBD,鄭西說,我有GDP;鄭東說,我有人工湖,鄭西說,我有大水庫;鄭東說,我有高鐵站,鄭西說,我有小毛驢;鄭東說,我有大老板,鄭西說,我有大美女;鄭東說,我有大景觀,鄭西說,我有大草地;鄭東說,我有省政府,鄭西說,我是根據地。”
相比東區依靠政策的長期推動而達到現有水平,西區則完全是自然發展而成,所以坊間“商務向東,生活向西”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相關閱讀】
購房者心聲
事業小有成就的王先生,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在“離塵不離城”的城郊之地,買一所房子,讓他可以在周末關閉手機,逃離城市、逃離喧鬧,過一段游閑、悠哉的生活。
的確,城市環境的的惡化,讓人們越來越向往淳樸、自然的生活。而這種生活狀態與方式,無論是對人的身體還是心靈,都會使其達到一種健康的狀態。
而位于鄭州宜居健康城東南組團,處于宜居健康城的起步區的洞林湖•新田城項目,以“濱水區、文化區、休閑運動區、商業區、養生區”五大功能區,融合眾多國際城市的優秀元素,構建出一個生態、多元、復合的衛星城市、“國際城邦”,正在將“城市逃逸一族”的生活理想變為現實。